首页 > 中国历史

明史趣闻:帝师为何会成为高危职业?

时间:2022-09-05 分类: 中国历史 查看: 110

明史趣闻:帝师为何会成为高危职业?
帝师一般是指教育太子,辅佐太子登基的名臣,他们从小担任太子的师傅教学,对太子有着重要影响的人。另一方面,帝师也有皇帝的肱骨之臣的含义,特指那些皇帝十分信任的心腹谋臣。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这无疑是一个极度高危的职业。
1、大明帝师是怎样产生的?
明朝帝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政治群体。这乃是明朝的政治制度所决定。开国皇帝朱元璋诛杀宰相胡惟庸之后,由此担心大权旁落,遂永久废除了宰相制。由皇帝直接管理国事,领导群臣。由于少了宰相这个环节,皇帝便变得格外繁忙。朱元璋于是找了几位顾问集中在文渊阁帮他处理事务,这便是内阁的由来。最初的内阁其实就是一个秘书处,官阶最隆者也不过五品。但是,凡入选者都必须是士林公认的饱学之士。演变到后来,凡入阁当辅臣者,首先必须取得大学士的头衔。
明朝的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每次会试中进士者,必会选拔20名左右的青年才俊,到翰林院继续深造。凡选中者称为庶吉士,深造期限一般两年,优秀者便留在翰林院充任讲官、词臣和史官。这个讲官,就是给皇帝授课的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讲官都拥有帝师的身份。所谓帝师,一般都是先当太子的老师。凡被立为太子的人,便自动获得储君的身份。明朝对于储君的教育相当重视。管理太子的事务机构叫詹事府,与之平行的还有一个左春坊,是专门管理太子教育的衙门。凡讲臣、词臣、史官这三种归口翰林院管辖的文臣,都有资格获选为太子师。凡选为太子师者,时人便以“储相”待之。
每当皇帝驾崩后,太子登基,一般都会启用自己的老师进入内阁担当辅臣乃至首辅。明朝内阁,虽然最初的创设只是秘书机构,但自永乐后期,特别是宣宗皇帝之后,基本上成了国家的行政中枢。其权力与地位均在六部之上,内阁首辅实际上变成了没有宰相头衔的宰相。因此,明朝帝师除洪武、永乐两朝之外,经历大都清晰可寻,依次是:庶吉士——翰林院文臣——太子师——帝师——内阁大学士。通过以上演绎,我们不难发现,明朝帝师不可简单以教师身份看待。他们其实是各个时期重要的政治家与国务活动家。他们的学术思想、政治观点以及处事方法,不仅影响到皇帝,更影响到明朝的治国方略。
2、帝师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明代储君的学习内容,以经史为主。习经则上宗孔孟,本于程朱;习史则揭示历代帝王治国之道,兴衰之理。讲经者寻章摘句,虽屡见智慧但大都泥古;讲史者发挥较多,较之经籍更能让人体验治国之得失。因此,明朝的帝师,学问不必有创见,但须雍容深厚。臧否人物可以一针见血,但不可标新立异,更不能“怪力乱神”。所以,以思想家誉之帝师,则不允当。
尽管少数帝师确有自己的思想体系,但作为一个群体,他们不是以思想取胜,而是精于治术。当明代帝师的第一个条件就是经书要读得熟,经书解释得好。宋濂当时给朱元璋以及太子朱标讲《大学衍义》,到后来的方孝孺给建文帝讲《大学衍义》,虽然同一本书,两人的观点并不尽然相同。
第二个条件,语言能力要强,不能讲一口家乡口音,皇帝听不懂。叶向高是福建闽东地方的人,那个地方的话简直是另一个语系,很难懂。为什么皇帝还那么依赖他呢,可见这个人是与时俱进的,肯定说的不是家乡的“鸟语”。还有温州人张璁,温州话也是出奇的难懂,结果世宗皇帝还是那么喜欢他,可见他也有语言上的天赋。
第三个就是讲课能力。老师授课,总想引导学生向善,并教导学生规避一些错误。让皇帝走正道,这是帝师最起码的责任。但若一上课就板着脸,训斥学生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学生肯定不高兴。例如杨廷和,他的学生是明代最大的玩家武宗皇帝。杨廷和上课时,举古代贤君的例子,要武宗收敛玩心,武宗觉得不受用。有一次听完课,就对身边的太监发牢骚说:“讲课就讲课,老是夹枪带棒的说别的干什么?”杨廷和规劝武宗少做那些架鹰逐狗的事,武宗一听这些话就烦,所以他不愿意听杨廷和讲课。作为帝师,怎样让这个特殊的学生喜欢听你讲,这就是讲课能力,里头学问也很大。
3、帝师不好当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和现在的有相似的地方,但不同处更多一些。古人有一句话:“学好文武艺,售与帝王家。”中国还有一句话:“伴君如伴虎。”这个皇帝既是你的学生,也是你的主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皇帝会发怒,这个老虎会吃人,所以老师每天如履薄冰,既想把治国安民的学问传递给学生,也要作为一个大臣揣摩皇上的意思,而不要招来杀身之祸,所以帝师是很难当的。
现在讲一讲刘伯温这个例子。朱元璋夺取政权之前,从来没有喊过刘伯温的名字,每一次见面都是称呼“老先生”,表明很尊重他。但朱元璋在夺取天下之后,觉得刘伯温这个人太聪明,于是渐渐地加大了对他的防范,最终刘伯温不是以老先生的方式去死的,而是以一个被怀疑的身份死掉的。
我曾经说过,在中国历史中,始终有“政统”与“道统”之分。皇权代表政统,而士林代表道统。明朝帝师既是政统的维护与调适者,亦是道统的保养与坚持者,将两者统一起来,单靠帝师的努力是不可能达到的。帝王与帝师之间的关系,既是君臣、主仆,又是师生与少长关系。在专制的王朝,知识永远只能是权力的附庸。明朝的帝师们,虽然没有以知识取祸,但在成为内阁辅臣之后,往往与其当皇帝的学生政见不合而导致悲剧,轻者见弃,重者甚至招来杀身之祸。
明朝的帝师中,真正学问高深者只在少数,但越是平庸者越是能够善终。正因如此,帝师在明代,既是一个显赫的职业,亦是一个高危的人群。
4、15位明代帝师的命运
刘伯温:明朝功劳最大的开国功臣之一,元末群雄逐鹿,他每献一计便成一事,深得朱元璋信任。然而天下初定,朱元璋欣赏他的才能,却又不喜欢他的精明。他的清廉与精明更成了当时官场的“毒药”。
宋濂:一个典型的“书呆子”,却有着济世经邦的大学问。以朱元璋刚愎自用的性格,能够在治国理念上听从宋濂的建议,实属不易。然而,这位被朱元璋恭恭敬敬地称过先生的人,最终也成了死囚。
方孝孺:他是建文帝请来的“国师”,学问好,心思也正,建文帝对他几乎言听计从。朱棣从侄子手中夺得皇位,他因拒绝合作而被诛灭十族,制造了明朝历史上最为酷烈的惨案!
姚广孝:他是一名和尚,直到老死都是脚蹬僧鞋、身着袈裟。然而,出家人偏爱做兵家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他是唯一能够出谋划策的人。不讲公正,只讲输赢;不求道德,只求成功。姚广孝成功地当了三代帝师。
解缙:他是明朝立国后出生的首位帝师,二十二岁时就曾向朱元璋进过“万言书”,其后又受到朱棣的赏识。他被称做“狂人”,恃才傲物,终以悲剧收场,死得十分窝囊。
杨士奇:他原是乡村教书匠,性格表面上像是棉花包,内心中却有钢铁长城。他学问平实,亦无缜密的治国之术,却能够老实做官,以不变应万变。他先后服务于4位皇帝,并始终能平安相处。
李东阳:他是一位既有道德底线,又有治国能力的股肱之臣。怎奈武宗朱厚照胡作非为,首辅之位已成烫手山芋。他既要与狼共舞,又不能同流合污,同时还要操劳国事,弥缝艰难,保护那些道德至上的君子。
杨廷和:他先后担任两朝首辅:武宗朱厚照对他很信任,却又不肯听他的话;世宗朱厚熜因他的推荐而当上皇帝,又因为“大礼案”而对他恨之入骨。
张璁:他在官场上原本是个无名之辈,只因在“大礼案”中曲意媚上,而被世宗朱厚熜擢为阁臣,最后升至首辅的高位。张璁是个典型的政治投机者,但终身清廉。
严嵩:《明史》中被列为“奸臣”者只有6人,严嵩即“有幸”名列其中。此人当初还算是一位不错的帝师。但为了讨好世宗朱厚熜,他却选择当小人,将马屁拍得津津有味,享受着“与人斗其乐无穷”的阴险与残忍。最后以家破人亡而收场。
徐阶:在明代的帝师中,徐阶属于“老狐狸”式的人物。这位小个子政治家,虽然年近六十才当上阁臣,但政治谋略却已炉火纯青。其最大的功绩是扳倒奸相严嵩、计杀其子严世蕃,其后又通过世宗“遗诏”拨乱反正,平反当朝的众多冤假错案。
高拱:高拱是供差年数最长的明代帝师,穆宗对他的信任近乎于精神依赖。他勇于任事,在处理国事上有其过人之处。但却性格偏狭,有仇必报,整人从来都是霹雳手段。穆宗驾崩,神宗即位,他在权力巅峰上遽然跌落,下场比他整过的人更惨。
张居正:在明代所有的帝师中,张居正对国家社稷贡献最大,对皇帝倾注心血也最多,但他的悲剧也异常惨烈。积劳成疾,病死在任上。后被抄家。
沈一贯:张居正的弟子中,出现过不少辱没师门的“造反派”,沈一贯便是其中之一。他对恩师始随终弃,对皇帝事事忍让,有利社稷的事情做的不多,有益于自身的事倒做了不少。
叶向高:叶向高是张居正之后最好的帝师和首辅。然而朝廷群魔乱舞,他能做的最大好事就是不与污浊同流,尽量保全善类。无奈之下,他在3年内写了39份辞职报告,离职后阉党更是大开杀戒,朝中善类为之一空。他死后17年,大明王朝也走到了尽头。
大明首辅,明代事实上的执政人,他们拥有无可匹敌的权力,但同样的在他们光鲜身影的背后隐藏着诸多杀机。稍一不慎便会跌入万丈深渊。
展开全文
上一组:日本侵占东北14年造成的经济损失有多惨重?
下一组:刘备为何在白门楼要致吕布死地
相关信息
秦朝为什么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王朝

秦始皇在完成了自己及祖上的梦想,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四五百的四分五类的状况,来统一了中国,成了千古一帝,渴望着自己的子孙,能够继续保持下去,千秋万代。然而,秦朝却仅仅历经了两个皇帝,做了16年的美梦就结束了!人民起义打垮了秦朝,着究

秦朝四大名将

秦朝时战国七雄之一,秦始皇在为后,灭掉六国,实现了秦朝统一全国的梦想。为此,秦始皇嬴政被世人尊称为千古一帝。当然,只靠秦始皇一己之力是不能实现全国统一的,他身边必然少不了驰骋沙

揭秘韩信胯下之辱

韩信,西汉的开国功臣,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但是这样一位人才却遭到刘邦的猜疑,最后被安上谋反的罪名而遭处死。韩信在年轻是曾受过胯下之辱,当时他是忍

还原历史上真实的隋炀帝

隋炀帝是隋文帝和鲜卑族女子所生之子,出生于公元569年,他二十岁时被任命为江南征伐军统率,成功地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此后来10年,他一直担任江南的地方官吏,再后来,他陷害了其兄,自立于皇太子。 隋炀帝 三十五时杀父继位,成为隋朝的第二代皇

大唐名将:李靖和李勣

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混战不已。独李渊父子起兵太原,结交天下豪杰而用之,兼之政策开明,内怀人心,遂能逐灭余隋,荡扫群雄,一统天下。创国伊始,又能君臣揖睦,励精图治,臣服四夷,乃开中国历史最伟大之盛世,遗后人千代之仰慕

武则天是怎样一步步登上帝王之位

唐太宗是个精明能干的皇帝,但是他的儿子高宗却是个庸碌无能的人。唐高宗即位以后,自己不会处理朝政大事,一切靠他的舅父、宰相长孙无忌拿主意。后来,他立了皇后武则天,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武则天 武则天本来是唐太宗宫里的一个才人(一种妃嫔

伍秉鉴:“天下第一富豪”的兴衰

被西方人称为天下第一大富翁的伍秉鉴 1686年春,广东巡抚李士祯在广州颁布了一项公告,宣布凡是身家殷实之人,只要每年缴纳一定的白银,就可作为官商包揽对外贸易。令李士祯想不到的是,这一公告竟会在以后的岁月里为中国催生出一位世界首富。 垄

李嗣业:大唐一代名将

奇兵不在众,万马救中原。谈笑无河北,心肝奉至尊。孤云随杀气,飞鸟避辕门。竟日留欢乐,城池未觉喧,这是唐代诗圣杜甫《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中的句子,高度赞扬了万里赴国难的安西士兵,他们军容严整、秋毫无犯,堪称大唐军人的典范,五

曾国藩的为官处世之道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异数。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以并不超绝的资质,竟能办成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平定大乱,再造中兴的不世伟业,即使100多年过去,仍令人回想无穷。是什么使他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天资?是努力?还是机运? 自

中国历代王朝国号的由来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战争频繁,朝代更迭变换,掌权者也在日益的变更。不同的掌权家族者,一旦掌权,就会更换国号,也就是朝代名称,因而中国历史国号比较多。那么中国古代的掌权者制定国号的规则是什么呢?他们又是依据什么制定的呢? 朝代的名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