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实力的全部内涵吗?
3、强大的精神力量
正如一个硬币有两面,军队的战斗力同样源于人和武器的结合。没有强大的战斗意志,再精良的武器装备也不能独自撑起军事实力的摩天大厦。尽管思维层面的东西譬如军心、士气等很难被准确地量化评估,但如果我们翻开历史就会发现——战争不仅是物质条件的对抗,更是精神因素的较量,“两军相逢勇者胜”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古往今来,还没有哪支畏敌如虎的军队能打胜仗。
西方军事理论家约米尼曾说过,民间尚武之风与军队士气共同构成了国家军力强盛的精神支柱。而历史也无数次地验证了这一点:在战斗意志基本为零的情况下,无论物质力量多强,都会导致军事实力无限趋近于最小化。例如,二战爆发前夕纳粹德国以军事冒险和政治讹诈的方式,先后取得了对莱茵区、奥地利以及捷克期洛伐克的控制权。
当时无论英法还是捷克,都拥有发达的军工业和强大的军事力量,仅后者就有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40个师。但如此雄厚的物质力仍未能阻遏住法西斯的铁蹄,何也?说到底,还是因为这些国家的统治集团和军队已经丧失了对潜在危机的警惕,缺乏敢打必胜的勇气。
那么,是否军队勇猛、高层果敢就代表军力强大呢?也未必。因为在精神因素中,还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必须考虑,即先进的军事思想和优良的军政素质。当年的伊拉克萨达姆政权,也曾拥有装备精良、久经战场的百万陆军。但其作战理论和对先进武器的使用,却仍停留在老式机械化战争的层面上,而其军队沿袭的游牧民族特性(战法粗犷,纪律散漫)更是一大痼疾。加之武器代差较大、地形平坦无遮掩等客观因素,最终导致其在多国部队精确猛烈的空中打击下迅速溃败。
4、强大的战争潜力
很显然,这种理论推演所得出的军力排名,并不能代表中国的真实战争能力。因为它忽略了军事力量中的另一条关键要素:战争潜力。在战争潜力的评价体系中,军力不再是首要变量,而诸如人多、地广、物博,拥有较完备的、能自给自足的工农业体系等经济社会指标,才是衡量一国战争潜力的主要标准。
而以上述标准统筹衡量,具备雄厚综合战争实力的世界3强当为美、俄、中,而其他如英、日、法、德乃至印度、澳大利亚、巴西等国,虽不乏个别指标超群者,但在整体上均无法与前者比肩。今天,中国的前途命运已经日益紧密地同世界联系在一起,面对无时不在的挑战,我们不能被浮躁的世情所裹挟,而忽略了新安全环境提出的新使命与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