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其它

经中之王《法华经》的经典七喻

时间:2022-09-05 分类: 历史其它 查看: 84

《法华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被佛教界称为“经中之王”,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经的主要内容是以大量譬喻和丰富的想象来说明大乘佛教的殊胜。全经以开、示、悟、入为总纲,具体叙述三乘归于一乘的中心思想,反复论证大乘佛教的真实性与合理性。在本经中,佛陀为了说明事理,采用了很多比喻来加以说明,从 而使抽象的佛理形象化,便于大众理解。《法华经》中共有七种比喻,简称为“法华七喻”,这七喻就像七颗明珠,不但讲明了深刻的道理,而且彰显出精彩的文学性。

1、火宅喻

在《法华经》第三品《譬喻品》中,佛陀讲到长者从火宅中救出众多孩子的故事。佛陀在经中告诉舍利弗说,诸佛经常以各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说法,让所 有佛子都能得到解脱。接着,佛陀便以国中有大长者,因为年老体衰,拥有无量财富和田宅,以及僮仆。他的家庭广大,只有一个门,家中人数众多。一天突然大火从家宅四面燃起,长者见大火起来,很是惊恐,自己虽能出逃,但顾及那些僮仆。他知道僮仆都贪图嬉戏,没有出逃的意思。为了让僮仆逃到安全地带,长者采用下 面的技巧令僮仆得出:

经云:“尔时长者即作是念:‘此舍已为大火所烧,我及诸子若不时出,必为所焚,我今当设方便,令诸子等得免斯害。’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种种珍玩 奇异之物,情必乐著。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稀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悔。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汝。’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珍玩之物,适其愿故,心各勇锐,互相推排,竞共驰走,争出火宅。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稳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 地而坐,无复障碍,其心泰然,欢喜踊跃。”

长者就是通过允诺给予僮仆各种娱乐设施的方法,让所有的僮仆都逃离出火宅,来到安全的地带。长者喻我佛如来,孩子喻苦难的众生;火喻世间之苦,宅子喻众生轮回的三界。火宅喻告诉我们:三界如火宅,众生却贪图世间虚幻的快乐而不愿出离。

2、穷子喻

穷子喻出自第四品《信解品》。讲走失在外的穷孩子,面对所乞讨的长者的富裕之家却不知是自己的家。穷子见到长者身上真珠璎珞充满,价值千万,庄严其身。他身旁还有很多僮仆手执白拂侍立左右。穷子见到长者如是威德庄严,心生恐怖,便快速离去。

长者见到穷子,知道是自己的儿子,便派人追赶,将穷子追回。穷子非常恐怖,担心被处死,长者令人以冷水洒面,促其醒悟。但穷子仍不醒悟,长者便放其外 出乞讨。接着,长者巧设方便,使人请穷子来家里打杂做事,逐渐使其渐悟自己就是长者儿子并最终继承了家产。经中的穷子喻二乘之人,长者喻佛陀,佛陀巧设方便,让穷子从小乘修起,渐入大乘法门,最后将佛子带入大乘境界。

3、药草喻

药草喻出自第五品《药草喻品》。经云:“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丛林、及诸药草,种类若干,名色各异。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时等澍,其泽普洽。卉 木丛林、及诸药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大叶,诸树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一云所雨,称其种性而得生长,花果敷实。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

本品中的众生喻药草(小药草、中等药草、大药草)或树木(小树、大树),但是法雨无差别,雨落在地上,药草和树木各取所需,都能开花结果。在下面经文中还多次提到草木、云雨。其中的三草二木喻受如来教化的众生,下雨之云喻我佛如来,大雨喻如来所说的一乘大法。

7、化城喻

化城喻出自第七品《化城喻品》,经中以比喻的方式,以众生经过险难之道为喻,说明小乘贪图涅之境。经中说众生经过五百由旬的险难之道,路上没有人 烟,非常恐怖。有一个聪明的导师,为了让大众能够顺利走过险道,于是对众人说,你们不要害怕,更不要后退,前面有座大城,可到里面休息,如果能够进入这座城,就能够安稳快乐。这时众多疲劳之人,心生欢喜,感叹说:“我们马上就可以远离恶道,得到安稳快乐。”这些人于是便进入化城,想象着自己将得到安稳快 乐,感到无比喜悦。导师知道众人已经得到止息,不会疲倦,就去除化城,对众生说:“你们今来,宝处不远,前面的化城,是我变化而成,为让你们休息一会儿。”这段比喻主要针对小乘圣者而说。小乘圣者贪图进入涅境界,一旦进入后就不想离开。岂知真正的宝藏还在遥远的地方,而这座让休息者暂时歇脚的“化 城”只是幻像,休息完后还要继续赶路(指达到真正的涅)。

5、衣珠喻

衣珠喻出自第八品《五百弟子受记品》。经中说,就好像有人来到亲友家中,因喝酒而醉倒。这时亲友便以无价宝珠系在其衣服里面,送给其人。这人醉卧在地 竟然一点都不知道。他后来游行到其他国家,为了衣食之需,到处求索,过得很是艰难,若是得到少许财物,便感到十分满足。后来,亲友见到他便说:“你怎么为了衣食竟然如此窘迫。我过去为了让你安乐,以无价宝珠,系在你的衣服里面,现在还在,你竟然不知道,还勤苦如此,以求自活,太愚痴了。你现在可用这个宝 珠,换取所需之物,你就会过得如意,不会缺少东西了。”这段经文讲穷困的愚夫被富有的朋友赠送宝珠,而愚夫因醉酒不知,仍到处奔波谋生。愚夫喻声闻和缘觉,朋友喻我佛如来,愚夫的醉酒好比被种种烦恼困扰。众生为小乘小果,甚至世俗事务的“衣食忙碌奔波,却不知心里早有佛陀赠与的宝珠――一乘佛法。”

6、髻珠喻

髻珠喻出自第十四品《安乐行品》。经中说,比如转轮圣王,想以威力降伏众国,而众小国王并不顺从,这时转轮王便起兵前往讨伐。王见到兵士中有战功之 人,心生欢喜,论功行赏,或给予田宅、或城邑、或衣服、或严身之具,或种种金银珠宝。但是,只有发髻中有一明珠,大王起初舍不得送人,怕送人别人会吃惊。但是,转轮圣王见到众兵士立如此大功,于是毫无吝啬地将发髻中的明珠赏赐将士。经文中的轮王比喻如来,喻二乘权教,珠喻一乘实理。珠在中,就如实理为 权所隐。这就是说如来于法华会上开权显实,授记二乘而得作佛,就像轮王解中之珠以与功臣,所以,以此为喻也。

7、医子喻

医子喻出自第十六品《如来寿量品》。经中说,比如一个良医,聪明智慧,善于配制药方,治疗众生之病。这个良医有很多子女。一次,他因为有事到其他国 家,他的孩子因为不慎饮用了父亲配制的毒药而中毒。不久,医生回来,众子见到心大欢喜,请求父亲医治。父亲见到孩子如此苦恼,便按照药方,以好医药,色相美味,捣筛和合,让孩子服用。孩子服用之后,病即痊愈。经文中的医生比喻如来,众子比喻三乘人。因为诸子无知,饮用毒药,心即狂乱,父亲设方便,让他们服 用好药得以治愈。这比喻三乘人,信受权教,不得正道。如来施设各种方便,让他们服用大乘法药,迅速除去他们的苦恼,不让他们有各种祸患,所以,以医生之子作为比喻。

展开全文
上一组:人生哲理--人生永远不要做的37个事
下一组:曾纪泽—晚清第一外交官
相关信息
盘点:古代地球上最著名的10大恐龙

众所周知,恐龙曾经是统治我们这颗星球的主人。如果要列出恐龙的所有种类的话,那估计有数万种,今天介绍下10大地球上最著名的恐龙。 1、中华鸟龙(最色彩缤纷的恐龙) 有很多恐龙都是长羽毛的,但是有些根本看不出来。中华鸟类是第一种被发现化石

揭开进化之谜:我们为什么要长嘴唇?

鸟类没有嘴唇,但也生活得很好。乌龟的嘴唇也硬化成喙。绝大多数哺乳动物都长有嘴唇,人类也不例外。冬天的时候,我们的嘴唇容易干裂。吃饭的时候, 我们还可能将嘴唇误认为食物,把嘴唇咬伤。每到这个时候,我们不禁会问,这个环绕嘴巴的超级敏感

古代中国就有很重的地域歧视

地域歧视从古到今都没断过,论坛贴吧里经常上演地域对骂。团体心理,包括地域偏见,都是来自对安全感和自我认同的需要。古时候,人们玩得比我们还不亦乐乎。 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地域歧视,大多是出现于茶余饭后的一些谈资,XX地方的人都是骗子,我上

古代臭名昭著的“四大名药”

在古代医学上,完全依靠巫医和中医,来预防或是抵抗疾

那些一直未婚的政治女强人!

相较于男性,女性从政的少;而相较于男性,从政的女性单身的不少。有人把婚姻比作围城,有人把婚姻喻之飞蛾扑火,但不管怎样,走进婚姻的殿堂仍是绝大多数女性的选择。而有这样一群女性,她们思想独立、叱咤政坛,她们身兼数职、工作勤奋,以至无暇

考古谜团:法老咒语为何会屡屡应验?

古埃及金字塔自发现以来就充满了种种神秘元素,其中法老的咒语就是其中一项甚为恐怖的诅咒。曾经最早参与挖掘图坦卡蒙法老墓的多名考古学家就因此而不得善终。同样法老诅咒也多次应验杀死了许多打搅法老长眠的入侵者。法老诅咒为何屡屡应验?这中

汉代丧葬解密:中国历史上汉代贵族丧葬的奥秘

汉阳陵是西汉第四个皇帝刘启与其皇后的合葬墓园,由帝陵陵园、后陵陵园、南北区从葬坑、礼制建筑、陪葬墓园、刑徒墓区及陵邑等部分组成。整个陵园以帝陵为中心,布局规整,结构严谨,规模宏大,充分显示了封建帝王事死如生的丧葬意识。陪葬墓园规

历史谜题:故宫三大殿为何不种树?

北京故宫是我国现存最大,而且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宫殿群。当我们去游览时,只要稍加留心,就会发现,在象征皇权的前三殿的院内没有种植任何树木。为何如此大的三座宫殿连一棵树也没有? 紫禁城坐落于北京市的中心,现称为故宫,它是明清两代24位皇

曾经在云南建立过的八大神秘古国

在中国的历史上,云南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美丽的彩云之南,不仅风景迷人,而且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神秘多彩。其实,云南历史上暗藏八打神秘古国,随小编一起揭开八大古国的神秘面纱。 1、古滇王国 两千多年前,滇池沿岸有过一个古老的王国,司马

中国古代盗墓贼是如何盗墓的?

近日,随着畅销小说《盗墓笔记》改变的网络剧,引发众多粉丝追捧,加上小说之前的热门状态,可见大家对盗墓既惊险刺激又充满了未知神秘的行当相当感兴趣。现代人盗墓拥有高科技的装备,那么,古人是如何盗墓的? 在史书中,被记载的盗墓者多是声名